議譯:譯道之於動漫迷

譯道之於動漫迷

www.vjmedia.com.hk_wp-content_uploads_2013_03_ejulf4s-650x479.jpg

 本地動畫作品匱乏,著名作品皆產自外國。動漫愛好者無可避免要面對翻譯問題。然而,認眞探究譯道者寡,人云亦云、自己想當然者眾。作品本是觀照人生的星宿、發揚人文的種子,卻因人類的愚昧,變成割裂人文的山頭,阻截溝通的圍牆。

 就如日前在《輔仁媒體》網站上,難得思兼兄撰文,談及一些翻譯問題。雖他僅就個人所見閒話漫談,有點零碎,但畢竟思兼兄認眞思索譯道,言之有據。惜當中之理,乏人注意。回應者鏡所撰之文,只說坊間字幕組的操作過程,不但沒深化譯道之思索,更把電視臺的港版視爲低「品味」。

 爲此我特地留言,指出這種所謂「品味」的虛無、偏狹,以及其背後藏着的沙文心態。豈知作者回應時,不但以訴諸群眾的謬誤來死撐其「品味」高低的定位,更憑空拋出一句「TVB的翻譯與重新配音質素越來越低劣」,毫無合理論證,毫無論據支持,隨意踐踏港版譯製。

 思兼兄本來解釋了電視的配音譯製,要考慮的事、處理的文化差異問題,比坊間想像的大得多,還呼籲動漫死忠「給予粵語文化更多的創作空間與生存空間」、「無論你是否喜歡他們的翻譯,也請大家欣賞這種翻譯的苦勞」。可是,一經鏡和附和者出手,莫說思兼兄的呼籲馬上煙消雲散,連他本來辛苦帶出的譯道思考空間,都遭活活生葬。

 類似的事並不是冰山一角。走出《輔仁》,到那些死忠經常出沒的帖吧、論壇、facebook專頁,像鏡的言論,數量多百倍千倍,用詞之兇狠、暴烈也嚴重千倍萬倍。大家都拿着兇刀,任意大罵電視臺的譯製作品。所謂「動漫迷」連哪個本地配音員都未分清楚,少年聲與大叔聲都不懂辨別,怎樣去評鑑配音演技都不知,隨口就罵配音「難聽」、「噁心」、「傷耳」、「想死」、「杯具(悲劇)」、「你妹的」不具理由。譯製者爲跨越文化差異,使作品譯得更等效,而採取匠心獨運的翻譯手段。因爲他們沒有做「人肉字典機」,不是搬字過紙的「硬譯、死譯」,所謂「動漫迷」就動輒扣上「譯錯」、「竄改」等帽子。彷彿不這樣罵,就無法顯得自己對動漫有「愛」。

 可能許多動漫迷都以爲自己明白譯道——他們覺得自己會中文也懂日文,就等於知曉何謂翻譯。但說穿了,這只是査字典,不是翻譯。翻譯若是如此簡單,就會不成爲一門專業學科,吸引古今中外無數先哲硏究與深思。由「直譯、意譯」之爭,「信、達、雅」,「形似、神似」之辯,文化差異、語用習慣、語言風格的處理,到今天譯界公認的「等效」翻譯;或者語言學派、目的學派、詮釋學派、文化學派、解構學派等諸家所作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成果……所有相關的知識,肆意指責電視臺翻譯的「動漫迷」不但不知,即使別人解說了,「動漫迷」也往往用一兩句偏見言辭就跳過,無視有理的論證,目空一切。

 就以鏡文之下的回應作例。他與其附和者高擧「字面上的原文至上」,寧可加「置頂註釋」,也要令譯文保持「直譯」。這正正是種不妥善的處理方法。動畫屬電視媒體,觀眾看着畫面上的人物、影像,還要兼顧下方的對白字幕,本來已未必順暢。因此,專業的字幕翻譯,對一行應有多長、應顯示多久,譯文應如何簡潔等,都有嚴格要求。字幕組無視這一切,還要隨意加進「置頂註釋」,使觀眾眼球不知投放到哪兒才好。更關鍵的是,加上註譯並不與原文等效——原文不用註釋就傳遞到的對白,譯文不應力求不用註釋就能達意嗎?註釋只是文化差異太大,別無他法處理時,才不得已而用的最後一着。濫用註釋,是失敗的翻譯。

 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是因爲不少「動漫迷」想當然地認爲翻譯就是要「忠於原文」、搬字過紙,沒考慮原文裏某段說話要傳達的意思,是在於其字面,還是其整體意涵。正如我在〈勿做人肉字典機〉裏已指出,正常情況下,把「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led peppers」譯作「八百標兵奔北坡,北坡砲兵並排跑」才等效。若有人認爲非譯作「風笛手彼得撿了許多醃辣椒」不可,他連作者希望傳達甚麼都不了解,根本已無資格談翻譯。

www.vjmedia.com.hk_wp-content_uploads_2013_03_wanhnvb-650x365.jpg

 有「動漫迷」會想當然地反對,聲稱譯出「風笛手彼得撿了許多醃辣椒」後,加上「置頂註釋」,說明「原文是急口令甚麼甚麼」便可。他們沒考慮到,這種做法只是強行告訴受眾「原文裏A就是B」,而不是從譯文裏重現「A就是B」之效果。受眾無法得到與原文等效的觀賞感受。我看字幕組的《旋風管家》,它們如鏡的附和者所言,花了一半畫面,把「梗」(戲仿的對白)鉅細無遺地註出來,無疑的確非常有愛,卻不見得可讓人笑出來。粵語版《爆笑管家》經一眾顧問的努力,經全體後製人員付出的愛,把香港觀眾生僻的戲仿,換成大家熟悉的,同時也保持在劇情上不犯駁。對,逐字逐句來說,當然是與原文不同了。但香港觀眾看了,無需任何註釋,就會發笑。這才跟原作等效,這才是日方製作群想做到的效果、想帶給觀眾的感受。日方製作群做的,並非要逼迫觀眾上堂。偏偏這些客觀可見的道理,對一些「動漫迷」來說總是拒絕接受、拒絕思考。

 在這樣的歪風籠罩下,坊間多如雨後春筍的字幕組,也只會一窩蜂生產一大堆同質的譯作。家家都不顧一行字幕應有多長、應顯示多久,還一股腦兒平添大量譯註,遮蓋畫面之餘,強要觀眾按「暫停」鍵去看註釋,破壞動畫節奏。就算單談譯名,字幕組所譯的,也全部都像思兼兄說的那種「二千年前後」之依音硬譯——亦即是陶傑劉紹銘等雅士所痛斥者;或者用我一貫說法,是「黑心譯名」。

 在這次討論中,鏡兄與其附和者已不差,他們都嘗試說說他們的想法,解釋他們的觀點角度,與不同立場的人交流、溝通。相比之下,不少坊間「動漫迷」,除了一堆亂扣的帽子、罵詞外,就連自己的想法都說不出,彷彿患了失語症似的。罵者繼續以一己想當然去謾罵,拒絕了解他們的罵言有甚麼不講理。有心、有愛的後製人員,或其他明白事理的受眾,不論如何嘗試與他們溝通,也是徒勞。譯道之於「動漫迷」,是可隨意踐踏的東西。難得本土還有有心人,肯維護一些粵語雅譯,向「弗吉尼亞」式、「貝克漢姆」式劣譯說不。偏偏換到動漫圈,你要用較佳、較有理的翻譯,就註定要面對排山倒海襲來的罵名,扣你「亂譯」、「竄改」、「垃圾」、「雷人」、「毀作品」、「沒有愛」、「毀三觀」、「侮辱原作」、「看得想打人」、「與動漫迷作對」等一大堆帽子。每播出新一集,又會有人問候「你妹」、「他媽的」、「X你數簿」、「燒你戶口本」。

2013/03/18 19:18 +0800

輸入您的意見. 允許使用維基語法:
 
  • 議譯/譯道之於動漫迷.txt
  • 上一次變更: 2019/01/11 19:19 +0800
  • ichirouuch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