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開源字型_i.明體

開源字型「I.明體」

 目前「I.明體(I.Ming)」已由開源字型組織「I.字坊(一點字坊)」全力維護,請各位移玉步至https://github.com/ichitenfont/I.Ming,査閱詳細資訊和下載字型。

 「I.明體(I.Ming)」乃係一套依照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傳承字形部件檢校表》的推薦字形標準,並以TrueType格式封裝、依照Unicode編碼的OpenType字型。

 我們希望「I.明體」可以作爲實際示範,讓大家明白製作字型時,可以採用依照傳承字形標準化文件推薦字形,同時仍然依照Unicode編碼、符合OpenType技術,並期待各字型廠商、字型製作者都能仿效,推出更多開源或商業市場上的傳承字形字型,以收拋磚引玉之效。

 「I.明體」這字型名稱裏的「I」是羅馬數字「一」,「I.」唸作「一點([粵]Jat1 dim2、[中古]Qjit temx、[客]Jit7 diam3、[北]Yī diǎn、[日]いちてん、[英]One-dot)」,象徵筆畫的基本:點與線。

 使用「I.明體」時,請遵從「IPA開放字型授權條款 第1.0版(IPA Open Font License v1.0,IPAフォントライセンスv1.0)」之規定。

 但凡有任何人使用、複製、修改、分發本字型,或對本字型進行任何符合「IPA開放字型授權條款 第1.0版」規定的行爲,使用、下載或行使合約規定權利之接受方,亦視爲同意遵守「IPA開放字型授權條款 第1.0版」的一切規定。

 「IPA字型(IPA Font,IPAフォント)」爲日本「獨立行政法人情報処理推進機構」(簡稱「IPA」)的註冊商標。

 目前最新版本的6.11版,發佈日期爲2019年12月27日。

 另外,設計師韓雅燕製作了一些用例示範圖,見: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ODczMTAw.html,特此致謝!

zpj, 2014/07/10 15:57 +0800

请问这三组字体是仅仅针对正体或繁体用户吗?

简体字似乎有所缺失,比如颜体与钢笔鹤体中,我用“路漫漫其修远兮”测试都发现“远”缺失。

內木一郎, 2016/04/03 19:57 +0800

日後「I.明體」會增加部份簡化字,但其餘兩者則待有心人幫忙補完了。

Princelo, 2014/07/17 18:35 +0800

希望能製作黑體,謝謝。

lotuscy, 2014/07/19 00:52 +0800

字型極好, 只是, 「琢啄逐」 似與說文不符, 可否改進一下.

內木一郎, 2016/04/03 19:58 +0800

謝謝意見。已修正。

mincho, 2014/07/20 13:13 +0800

字型極好 很期待下箇版本 希望小狼 刪掉不實用的簡體字 另外也希望修正一下 環 下面的寫法 及 統一 垂 的寫法 還有就是豎排的效果 再次感謝小狼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00 +0800

謝謝意見。部份字會隨新版修訂。不用客氣啊。^^

Terry W, 2014/07/21 14:56 +0800

請問為什麼「益」字相關的字沒有採用舊字形? 還有「愛」字字源並非「爫」頭,望能修改。

Marc, 2014/12/23 12:48 +0800

IBM兼收「益」與「益」字的,不好只收一個字型,新舊字型、異體字型都收纔好。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07 +0800

「益」上從橫水,字體所取之形較合「氺」90度躺臥者。日後會增製異體,收入「八一八」之形。

「愛」古作「㤅」,從「心」,「兂」聲。今形由添加「夂」的形體發展而成。經過隸變,聲符「兂」變了形,後人把已形變了的部件再變得有理化,上、下部份均稱地改造成一手(爪)一腳(夂)。古籍亦有從「爫」之例,故取之。日後會增製異體,收入「反爪」之形。

J. C., 2014/07/23 13:54 +0800

很漂亮的明體!超讚! 但是直書時標點全部錯位了……甚至有些字也會變得很奇怪。希望能修復一下。 PS:能否統一一下命名?其他兩個是「1.」而這個是「I.」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08 +0800

謝謝意見。會改善。

wbsultant, 2014/08/12 11:42 +0800

字型甚美 但請問豎排時 字距有問題 擠壓錯亂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08 +0800

謝謝意見。會改善。

思無邪, 2014/10/19 22:06 +0800

有個問題問下一郞兄,字體我裝在手機裡了,可是手機裡“門”字,“為”字不能和電腦一樣正常顯示,門字是簡化的門字中間上方多一豎點,為字是「爫」字頭下丹字少一橫,這種寫法很怪,台灣和大陸古籍裡沒見到這種寫法不知道是不是日本字體?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09 +0800

謝謝意見。簡化字「门」採用日本古籍裏的寫法。「为」字製作時有點錯誤,日後會改善。

Marc, 2014/12/23 13:16 +0800

之前一直使用cwTeX明體整理駢文原始文獻,遇到許多生僻字型以新細明體或全字庫宋體補缺。直到上個月遇到IBM,仔細對比分析了很久,與cwTeX明體、方正新秀麗、全字庫宋體、華康標宋體相比,IBM字型確實是最接近康熙字典字型的,筆畫細節處理甚至都與康熙字典字型接近。且基本沒遇到缺字現象,也不像cwTeX明體、全字庫宋體那樣私自轉換字型。

但康熙字型未必就是最完美的,有時候教育部頒佈字型依據的那些說法也有參考價值。比如「區分『月』部與『肉』部」,在字型設計上確是必要的,IBM把「肥」與「明」都處理成「月」,雖於閱讀無礙,但依字理「肥」卻是從「肉」的,細明體、全字庫宋體、華康標宋字型都區分『月』部與『肉』。

還有一些小問題,比如處理大陸簡體字時會自動轉換和字簡體字型。標點置底的版本,好像只對逗號、句號有效,其他標點依然置中,不協調。

IBM在我心中快要取代cwTeX明體的地位了,我真得很喜歡這套字型!!希望它從各角度都更加完美!!!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12 +0800

謝謝意見。部份問題日後會改善。「I.明體」有區分「月」與「肉」部,「月」者兩橫右方皆不觸豎,「肉」者兩橫右方皆接豎。此區分乃依《康熙》及舊字形一貫做法。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09/13 23:52 +0800

I.明體跟 cwTeX 明體比起來在細節上還是有些字元差異明顯。不過開發者把他們的專案放在 GitHub 上面,可以去那裏獲取字形檔對比下。

瑾昀, 2015/01/05 16:01 +0800

試用了一下這款字體,發現「逐」(目前顯示爲「⿺辶豖」)、「兒」(目前顯示爲「⿱𦥑儿」)需要改正。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13 +0800

謝謝意見。經追査,過往halasjack公開釋出「IPA明體補字」時已有此誤,目前已修正。

Aconk, 2015/04/15 18:10 +0800

這款字體的繁體字顯示非常給力,不過有不少簡體字打出來顯示成繁體~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13 +0800

謝謝意見。日後「I.明體」會增加部份簡化字。

思无邪, 2015/05/23 23:05 +0800

3.500版在安卓4.4.4替换系统文字后,为何一些常用字显示框框叉叉,国语辞典和萌典都出现这个现象,输入法也这样?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14 +0800

有哪字些啊?有沒截圖?

j, 2015/07/20 19:36 +0800

這款字體極為精美,顯示效果亦佳。發現「人」字稍微偏高,望能修正。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14 +0800

謝謝意見。日後會修正。

Elohim, 2015/08/03 22:01 +0800

只是少數字的舊字形「開」、「型」、「形」、「型」、「邢」的『井』(近似)字旁都沒有分開,還有其他一些字最好能同時參考篆書和《康熙字典》、《大漢和辭典》及其他鉛字舊字體(最好能補全);這個舊字體不是每個字形都全的。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18 +0800

謝謝意見。「开」與「幵」是不同源的。

「开」爲「井」省。用於「-ng」韻字,亦即甲骨、金文作「井」部件的字。

「幵」從二「干」,左豎變形作撇。用於「-n」韻字,及少數「-i」韻字。

《說文》把兩系的字相混,以致有時古人也分不清。現在依理論正。日後會增製異體,收錄古籍有的他形。

王占洲, 2015/11/18 17:10 +0800

致緻的夊还望出头,夏愛慶憂夌复麥麵處等的夊也是一样没出头,丈史父交又文廷建延殺沒度以及斧爺校取吏仗等的乀应该加上笔头“乀”,还有害憲以及潔的,丰应该写成“丯”。發登的癶应该写成癶,两边分开。象家豪蒙逐琢以及毅據噱的最后两笔应该写成撇捺。充撤玄育畜的亠厶应该写成一厶。延里面应该是竪弯横,之前的就是,怎么现在改了?

王占洲, 2015/11/19 10:24 +0800

经过查询收回以下建议《害憲以及潔的,丰应该写成“丯”;延里面应该是竪弯横,之前的就是,怎么现在改了? 》;有些字的细节建议,名者賓等丿与口的交叉处坚的笔头应该出来。

lx11111, 2015/12/11 12:14 +0800

象家豪蒙逐琢毅據噱,除「毅」外,其餘確爲撇捺;名者賓三字無誤;亠厶改一厶是什麼道理? 贊同:「致緻夏愛慶憂夌复麥麵處」等「夊」出头,還有「複復麪处」;    「丈仗史吏又取殺沒度」等「乀」加筆頭,「廴」部待考,「父斧爺交校文」等字無需添加;    「發登」的「癶」两边分開。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28 +0800

謝謝兩位意見。

「夂」、「夂」皆「止」改變角度。甲、金無異,《說文》始分二字,亦只屬人爲,不符實際。二字俱不獨用,作部件也無一致區分原則,僅依習慣,在上作「夂」,在下作「夊」,但反例亦多。其反寫「㐄」或「𡕒」卻無分化,僅爲異體。因此「夂」、「夂」不必分化,後世隸楷區分者亦少。今亦不分,統一作「夂」。書法避讓時縮捺爲點。

捺筆加筆頭,僅爲造形風格,與字理或字源關係不大,故現在不加。「名、者、賓」筆頭出來與否也一樣,現在不加。

「丯」歷來有「撇、橫、橫、豎」和「撇、撇、撇、豎」兩種寫法,俱能與首筆作橫的「丰」區分。前者較常見,取前者。「害、憲、耒、㓞」等從此。

「癶」日後會修改。

「豕」部件末兩筆不是撇捺嗎?

「𠫓」取三筆或四筆,都不影響它的字源、字理,而三筆者極罕見。若非後來臺標取之並氾濫,本來甚少人會寫三筆、甚少書刊會印成三筆。

「延」從「止」,「止」統一作四筆。不見得有必要取三筆者。

日後會增製異體,收錄古籍有的異體,如三撇的「丯」等。但古籍也沒有或僅有孤例的,如三筆的「𠫓」,則不取。

izmntuk, 2015/11/28 01:37 +0800

可否再提供一個標點不置中的版本?

我個人認爲標點置中僅適用於直排。若都採用置中標點的話,在橫排排版時就無法排「開明式」標點了(即便能排,也太難看)。

我所看到的很多老科技文獻(1960年以前)都用的是「開明式」(如華羅庚的『數論導引』),而且我也認爲科技文獻的排法當有別於其他中文文獻。

*科技文獻:在此代指中西文混排的文獻,因爲科技文獻多爲中西文混排,我就借用了一下這個詞。各種數學符號、邏輯符號都算「西文」。

*開明式:或稱「開明制」,這是相對於全角式標點來說的。僅句號(?!。.)佔一個漢字的寬度,剩下的統統排成對開(逗號頓號各種括弧;注意省略號与破折號所佔字寬不變,若有多個重疊的感歎號或問號,則僅最後一個排成全開)。因由開明書店首先於五十年代應用於正文排版,故稱開明式。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29 +0800

謝謝意見。日後會想辦法改善標點問題。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08/22 21:49 +0800

微軟官方發佈的 OpenType 技術規範裏面列舉出了各種四個字母的版式標籤,我認為可以設定通過這些標籤即可呼出來的標點符號變體,比如用 locl 標籤生成日式標點、用 ss01 或 ss02 標籤生成開明式標點。做成以後建議在說明文檔中列舉。

sun_hsi_tsai, 2015/12/13 01:07 +0800

多謝你提供我那麼完美的舊字形字體。

有趣的是,輸入簡體字時偶爾出現異體字:如「记」寫成「言巳」。不如「纪」都寫成「糸巳」或「糹巳」就覺得更加好。

另外「门」寫成「冂」上邊小竪,幾有創意!亦都多謝你提供我出現手頭字的字體。「开」、「关」、「斗」加上门字頭,恐怕與本字衝突。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30 +0800

謝謝意見和支持,日後會參詳。^^

汉字崇尚, 2016/02/17 17:07 +0800

百度贴吧 已经有新版本 發佈,支持簡化字、正體字。 http://tieba.baidu.com/p/4344181996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30 +0800

謝謝衍生和告知在下。

滿庭芳, 2016/04/02 23:02 +0800

首先感謝您製作出如此精美的字體!最近在使用「一點明體」做豎排文檔時,發現一點小問題:中文的逗號(U+FF0C)、頓號(U+3001)、句號(U+3002),在 Microsoft Word 中豎排時,是居中的(也正是我想要的效果),但在其他一些軟件中做豎排時,實際上分別使用了 U+FE10、U+FE11、U+FE12 來替換上述三個標點,但目前「一點明體」(V 3.500)的 U+FE10、U+FE11、U+FE12 還是居於右上角的,不知可否把這三個字符也修改為居中的?而且最好是大體上居中,但在豎直方向上略微偏上一點點。謝謝!

內木一郎, 2016/04/03 20:31 +0800

謝謝意見。日後會想辦法改善標點問題。

滿庭芳, 2016/07/21 10:56 +0800

呃,收回我之前的部分回覆,標點還是完全居中的好,還是不要偏移了~~當然,這僅僅是我個人想法的改變~~

內木一郎, 2016/11/18 05:26 +0800

謝謝意見。目前已區分了「I.明體」、「I.明體標點置中」兩個字型檔案會,方便大家選擇。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12/25 03:29 +0800

建議將「I.明體」、「I.明體標點置中」合並為 OTC/TTC 格式

內木一郎, 2016/12/26 09:18 +0800

一郎缺乏相關軟件和技術,抱歉。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12/26 17:23 +0800

我聽說 Adobe Font Development Kit for OpenType 可以這麽做,閣下不妨嘗試下。

, 2016/06/04 12:57 +0800

多謝製造這類舊字形的明體,有幾個問題

1. 「葦 違 圍 衛 緯 偉 韓 舞 牙 舜」等下部的腳形(舛)不是應與上方的部件對稱,而不是寫成像「牛」的部件嗎?

2. 好像在最新的Mac OS X裏有些應用程式不兼容(Microsoft Word),希望能修理處理。謝

3. 日後會否提供「I.明體」的粗體?

內木一郎, 2016/11/18 05:28 +0800

謝謝意見。「㐄」是「夂」或「夊」之反,也是「止」字改變角度。它寫作三筆與四筆,並無區分義,仍是同一部件,故統一取習用者。粗體方面,若眞的要製作,需時甚巨,望能有同道中人加入幫忙,方能成事。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12/25 03:36 +0800

我認爲「I.明體」的粗體可以考慮用 OpenType Font Variation 技術實作。

內木一郎, 2016/12/26 09:20 +0800

這是未來的技術吶,目前只聞若干巨頭子在談此構思,連實際商品也未現形,莫論民間技術……^^;;;;;;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08/21 16:54 +0800

U+2FF0 - U+2FFB 的字符在閣下的字型裏面缺失,樓主能不能補上?謝謝。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08/22 22:07 +0800

這些符號用來描述某些漢字的結構。

內木一郎, 2016/11/18 05:30 +0800

謝謝意見。5.00版已補上。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08/21 17:13 +0800

閣下的字型檔裏面的一些字元,尤其是小寫的假名和 U+3300 - U+337F 的符號不遵循 Unicode Technical Report #50 的竪式樣式,希望給予修復。另外希望閣下關注 BabelStone Han 的字符覆蓋情況。

內木一郎, 2016/11/18 05:32 +0800

謝謝意見。這涉及兩方面工程,一者造新字元,二者處理豎排的字元轉換對應,難度較高,待日後嘗試。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12/13 12:55 +0800

OpenType 用 valt、vert、vhal、vkna、vkrn、vpal、vrt2、vrtr 這些標籖實作豎式字元,微軟官網的技術文件裏面都有講解,值得參考。另外 LibreOffice 5.3 改進了文字排版,可以用來測試。

內木一郎, 2016/12/26 09:21 +0800

可惜一郎非程式技術人員,實在還未明白,抱歉。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08/22 22:11 +0800

測試 I. 明體 3.500 時發現一個問題:我在 LibreOffice Writer 裏面粘貼閣下的修改記錄,發現這些字在 I. 明體裏面失蹤了:U+78B6、U+8486、U+9EB6、U+56C4、U+492A、U+5EBC、U+7ABD、U+7C4E、U+9520、U+92AD(第一個字用最近版本的 IPAex Mincho 尚能顯示)。

內木一郎, 2016/11/18 05:33 +0800

謝謝意見。碶、麶、銭(78B6、9EB6、92AD)已補上,其餘字較罕用,待日後視乎需要增補。

royink, 2016/11/06 18:14 +0800

建議使用7z或zip檔案分發字體

內木一郎, 2016/11/18 05:46 +0800

謝謝意見。已更改壓縮檔格式。

王孝義, 2016/11/23 00:13 +0800

我希望有這樣處理的一個版本。我喜歡用傳統的繁體字,但是身邊大部分人用的都是簡化字,我希望他們的簡化字編碼也顯示繁體中文。而一對多的問題,就保留原有的個別簡化字。

「2013年底,halasjack公開釋出「IPA明體補字」,在「IPAmj明體」的基礎上,修改了部份日文寫法爲中文寫法,把異體字裏符合中文原體寫法,改爲預設顯示的字元。他又用正體字替代缺少的簡化字。當中「一簡對多正」的字,如「发」、「历」等,halasjack增補了字元,不用某個正體字代替,以免出現別字。」

內木一郎, 2016/11/23 09:03 +0800

謝謝意見。對於這點,個人強烈建議採用能在瀏覽器上作即時轉換的簡正轉換軟件,而不是以字型解決。因爲有太多「一簡對多正」的簡化字。要是使用字型來處理它們,即使配合Opentype轉換技術,仍是事百倍功半的。要是像閣下所言,都保留簡化字,那麼在正體字的角度來看,根本是錯別字。在正體字文章裏,我們只會看到「然後」,不會看到「然后」,後者毫無爭議是寫了錯別字。但,若採用像閣下所說的方法,我們就會看到後者。字型技術並不能,或起碼不擅於處理這問題。由專門的來,採用專門的簡正轉換軟件,方是解決之正道。

王孝義, 2016/11/25 12:07 +0800

這當然不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眼下簡體字的內容非常多,比如微信裡面的文章,各種APP裡面的內容,都是無法轉化的。如果把絕大多數的一一對應的簡化字(及不常用的一對多)直接顯示為正體,則不失為一種退而求其次的辦法。以傳統漢字的角度看那些一對多未處理的簡體字固然是錯別字,但把它視為一種簡體字體系,則亦無多少不妥。

內木一郎, 2016/12/12 13:54 +0800

若有此需要,歡迎大家修改「I.明體」。尤其好些高手,應該有方法匯入編好碼位的表格,快速轉換,不必像一郎般逐字改碼的。成事以後,一郎亦樂意再分享。

王孝義, 2017/11/14 21:34 +0800

期待如此高手修改並記錄成教程~

Drin Sji-jyet, 2016/12/04 12:24 +0800

傳承字形的乂、文、父、交、爻等字一般都有襯線,我認爲還是有襯線爲正。

內木一郎, 2016/12/12 13:45 +0800

你說的「襯線」,應當是指捺筆起筆處的「飾筆」吧?

飾筆只屬裝飾,與字理、字源無關。審視不同的彫版和字型設計,飾筆都是可有可無、時有時無的。有的全部不加飾筆,有的全都加,有的只在某些情況下才加(例如獨用該字才加,作偏旁不加),有的在同一字裏時而加時而不加。因此並不能說有或無才是「正」的。

今「I.明體」主收無飾筆者,「I.明體異體」則多收有飾筆者。使用者可個人喜好選用。

Drin Sji-jyet, 2016/12/16 12:17 +0800, 2016/12/26 14:05 +0800

謝謝回覆。我有一個問題,「唐、康、庸」和「庾、廣、序」的「广」來源不同,為甚麼不將前者首筆作橫來區分呢?(廣韻也是這樣區分的。)

內木一郎, 2016/12/26 09:24 +0800

可惜《廣韻》非明體字。在採集字樣時,沒怎麼發現明體有這樣的造形。若閣下有相關資料,歡迎提供。^^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12/25 03:31 +0800

「I.明體異體」也應該有標點置中版本。如有必要可以將字形以 OTC、TTC 檔釋出。

內木一郎, 2016/12/26 09:22 +0800

Opentype替換技術,目前支援的軟件數量尚少,而且一郎也不擅長處理,暫時以分立不同字型檔(「一點明體」與「一點明體異體」)去解決。「一點明體異體」原則上就是收錄「一點明體」沒有的寫法,所以目前只提供一種標點模式(因爲「一點明體」已提供了兩種),若各位都覺得有需要,日後可以增設。

冰雪, 2016/12/10 12:37 +0800

我以為,簡化字应以新字型為规范,如钅不应写成“全”字,简体“间”完全变样。

內木一郎, 2016/12/12 13:50 +0800

簡化字亦有舊字形,我們今天仍不難找到以舊字形簡化字字粒印刷的文本,在多個字型論壇上也看到舊字形簡化字的需求。既然這個字體的製作目的,是宗於傳承字形,自然不取新字形的寫法。像簡化字「金」旁取繁體去下方點撇之形,「门」部件用以往有的「短豎分中央」這種「門的俗字」之形,都是傳古,並非創新。若喜歡新字形,坊間有大把字體可用,不必用「I.明體」。

冰雪, 2016/12/13 02:11 +0800

謝謝回復!但不苟同你的意見。簡化字是历史发展至二十世紀的新造字型,也許有些簡化字在传承字型中确有其影,窃以为并非现今的簡化字,如短竖中分的门,应视为門之异体,非簡化字门。I.明体为开源,应广納建言,“若喜歡新字形,坊間有大把字體可用,不必用「I.明體」。”的说法有伤建言者之心。非爱者,則视而不见,更无所言。 我依然建议:簡化字应以“新字型為规范”进行传承字型之改造优化。

冰雪, 2016/12/13 02:16 +0800

或者在「I.明體」中摒弃簡化字。

內木一郎, 2016/12/26 09:13 +0800, 2016/12/26 09:28 +0800

回應前,先強調一下:reply是「回覆」,recover才是「回復」。還望分清二詞,勿寫別字。

事實上,簡化字確實先有舊字形簡化字字粒的階段,而不單是「有其影」。個別字的具體寫法可議,但舊字形簡化字絕有其據。

而且製作這字型的基本目的,就是還愛好傳承字形的朋友一個應有的、卻被各系統剝奪的選擇。本字型就是拒絕「以新字形爲規範」。閣下要用新字形,坊間的的確確有大把字型,一點明體不做新字形,也不會剝奪大家選擇新字形的權利。這點並非要傷閣下心,而只是一個非常客觀的事實。但,若本字型不以傳承字形爲準,大家就連這選擇權都沒有。

不同人有不同建言,當初有好些網友在字型論壇上,表示對舊字形簡化字之需求,作過建言,一點明體遂吸納之。若爲了不傷閣下心,於是反過來傷先前建言者的心,這亦說不過去。

冰雪, 2016/12/10 12:42 +0800

发现一問題:竖排時,字间间隔号·距间縮小。

內木一郎, 2016/12/12 13:59 +0800

「·」爲半形間隔號,即使橫排時也不佔一個漢字的字寬。試試改用全形「・」看看如何?^^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12/25 03:23 +0800

您的字形檔在 LibreOffice Writer 的字形列表裏面被當作日文字形。5.3.0 版本中閣下在字形在列表右側被標為「日本語」。

內木一郎, 2016/12/26 09:30 +0800

也許因原字型是日文。其實一點明體已增加了中文的類別和Mapping,惜有時軟件裏仍會以辨認作日文爲先。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6/12/26 17:45 +0800

最近發現另一種省略號,不論用什麽字型都會居中而不是向下顯示,就像這樣:⋯⋯,建議增補該字元。

內木一郎, 2017/04/03 01:27 +0800

明白,容一郎日後增補。

滿庭芳, 2017/05/09 22:42 +0800, 2017/06/15 02:43 +0800

「⋯⋯」雖然可保證始終居中,但請注意,這個字符是一個數學符號(U+22EF),有如下三點不足:

一、語義不符,數學符號用作中文標點並不合適,這一點有很多排版方面的前輩指出過;

二、目前Unicode中的數學字符尚未受到廣泛支援,使用此字符在資訊交換時存有風險,對方未必可以正確顯示;

三、豎排時不會自動轉換為豎排的省略號(與U+22EF對應的豎排形式是「⋮」,U+22EE),但通常的省略號「……」(U+2026)在大多數具備中文豎排能力的軟體中都可以在豎排時自動轉換為其對應的豎排形式,這是預設好的,但你無法要求人家把數學符號也做如此預設。

當然,這只是使用方面的問題;至於把該字符加入一點明體,當然是好事,字型收字符數越全越好~

Kugelschreiber, 2017/02/15 09:49 +0800

敢問一下,彭志銘先生曾於香港報章 AM730 的専欄上指出,「査」一詞實爲「查」字的錯字,對於他的指正,不知一郎的看法是?

附上専欄圖源:http://www.cantonese.asia/attachments/school/zzzk/20060112.jpg

內木一郎, 2017/04/03 01:47 +0800, 2017/04/03 12:45 +0800

謝謝提問。請容一郎斗膽指出,彭志銘不懂小學,卻班門弄斧。他的考據訛誤甚多。文友九座樓主曾撰文指出當中好些問題,一郎誠心推薦大家閱讀。

說回正題,「査」字來源有二。一者本義指山楂,篆作「樝」,《說文》:「果似梨而酢。从『木』,『虘』聲。」後「虘」聲省作「且」聲,寫作「柤」或「査」。二者本指水中浮木,或有謂指木筏,字亦作「槎」,从「木」,「差」聲。後改作「且」聲。如是者,「査」字兼有兩義,故指山楂時,後人再添「木」旁,作「楂」。

「且」字今音距「査」、「差」、「楂」、「槎」較遠,但其中古音、上古音,應以「a」爲主要元音。因此,五字聲母皆齒音,韻母也相近,是近音字,可作形聲字的聲符。相反,从「旦」無義可取,無音可依,這才是完完全全的訛字。純粹因「旦」、「且」形似,有人寫錯字,還以訛傳訛罷了。

誠然,今天「查」形也通用,亦不會構成誤會,我們不必視之爲「錯字」,可納爲通行異體,不用排斥這形體。但要說字理,必須依其原形「査」才能解釋。要是倒過來,把原來符合字理的體形當成錯字,這叫本末倒置。

wxm, 2017/03/06 19:57 +0800

請問此網頁導航部圖像上的連結用的是哪兩個(篆書,楷書?)字體?

內木一郎, 2017/04/03 01:55 +0800

印象中好像是方正的篆書體、張顥硬筆楷書體。

Nobody, 2017/03/09 19:57 +0800

拉丁字母不好看,而且沒有斜體。建議 Unna 之類現代襯線體。

滿庭芳, 2017/05/09 22:57 +0800

一點明體的源頭是日本的TB明體,拉丁字母部分是小林章設計的,您可以瞭解一下小林章先生在西文字型領域的造詣,他這麼設計是有道理的,因為其主要作用是作為日文字型的附屬西文,需要和日文較好地搭配,無論是灰度還是x-字高、字懷等等,都與一般的西文專用字型有所不同。現在專業的排版軟體、哪怕是word,也都支援分別設置中西文字型,您可以隨意選用您喜歡的西文字型來搭配,不必拘泥於東亞字型附帶的西文部分。另外,漢字沒有斜體,而且西文的斜體也多是獨立的字型檔,不會和正體(羅馬體)放到一起。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2017/04/11 17:30 +0800

前幾天發現 Adobe 公司釋出一套字型,名爲「思源宋體」,建議閣下在此基礎上改編出新字型。

维摩书局, 2017/05/02 14:30 +0800

【栞】字的中橫連在一起了,應該分開。下版請更正。

內木一郎, 2017/06/15 02:45 +0800

其實那並不是連在一起啊。看到左邊那一橫收筆處的小三角嗎?那即是一個橫筆已完結。這明體的造型設計本身如此。

滿庭芳, 2017/05/10 00:16 +0800

近日有打算使用一點明體排版一些正式文檔,但發現標點還是有些問題:

「I.Ming-5.00」與「I.MingVar-5.00」均為標點在側的版本(標點居中的版本稍後討論),但有部分標點似乎是直接繼承自原來的日文字型,並不符合中文習慣,計有: (一)「:;?!」,這四個標點按照中文「標點在側」的習慣,應該是橫排時居字框左下,豎排時居字框右上,且豎排時字符寫法與橫排相同,並旋轉九十度;目前一點明體的做法仍為日文習慣; (二)全形句點「.」(U+FF0E)豎排時應居字框右上,目前一點明體豎排時未作處理(橫排無問題); (三)「…~」(U+2026、U+FF5E)豎排時旋轉九十度,目前一點明體豎排時未作處理(橫排無問題)。

「I.MingCP-5.00」為標點居中的版本(請注意上面討論的是標點在側的版本,適用於這裡),亦有少許瑕疵: (一)全形句點「.」(U+FF0E)無論橫排、豎排,均應居字框正中,目前一點明體橫排、豎排均未處理(這個比較重要,因為臺灣很多時候會把這個字符用作間隔號,雖然這種做法不太符合語義,但似乎已廣泛使用); (二)「…~」(U+2026、U+FF5E)豎排時旋轉九十度,目前一點明體豎排時未作處理(橫排無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日文不太常用的標點,也有錯誤: 「―‥⦅⦆〘〙〝〟」(U+2015、U+2025、U+FF5F、U+FF60、U+3018、U+3019、U+301D、U+301F)豎排時均應旋轉九十度,目前一點明體均未處理。(另外,U+301A、U+301B雖然也在CJK標點區塊中,但日文似乎也基本不用。)

以上標點,有些已經有做好的豎排替換了,但未與橫排形式做關聯,有些關聯不正確,總之略顯混亂。不過,標點雖小,但對讀者的閱讀體驗有非常大的影響。我自己雖然也能動手修改,但還是希望一郎前輩的官方版本能夠修繕標點,使一點明體更加完美。謝謝!

內木一郎, 2017/06/15 02:52 +0800

感謝意見!本來一郎並不擅長處理這些編碼對應的技術,目前的對應是瑾昀兄幫忙處理的。我稍後嘗試一下吧。

zwt12525, 2017/07/23 17:48 +0800

內木先生:我認為【亼】方面,如果統一作「亼」(上邊無突出)那和新細明體就無差別了。「𠓛」(上邊有向左突出)比「亼」(上邊無突出)好看,也符合舊字型,因此建議能夠改回「𠓛」(上邊有向左突出)。感謝您的辛勞。

內木一郎, 2017/10/17 18:26 +0800

您好!I.明體不會跟新細明體沒差別吧,不同的地方太多了。「亼」部件的字源,多爲像甲骨裏的「倒口」,有些則大概是「像蓋子的形」(或後世衍生出「集」義),還有少數來自其他部件的變形,都不是從「入」部件得義。而且有太多字,不論最初構字時其頂部是來自上方那個說法,本身都極少有從「入下一」的字形傳世,諸如「合、會、僉、今、侖、食」等,皆無法寫作「入」頭。

I.明體棄「入」取「人」者,應當就只有「俞」部件。而「俞」部件本來正好不從「入」。它從「舟」(今楷作「舟月底」),從「倒由」或「余」或「余省」作聲旁。至小篆時,重構作從「舟」,從「巜」,從「亼」。這個「亼」要是取「入下一」之形的話,那麼其他小篆從「亼」的字是否也庄跟着改形呢?

「俞」作「入下一」者,實乃梅膺祚編《字彙》創214部首時,歸之入「入」部而起。《正字通》、《康熙》沿用《字彙》歸部,且會把字頭形狀改成包含所歸部首之形。於是「俞」才脫離其他「亼」部件,變成了作「入下一」之形。

類似情況還有「亥」,本應從「𠄞」,卻因歸進「亠」部而改成「亠」形;「曼」,本應從「⺜」,卻因歸進「曰」部而改成「曰」形等。這些改形,乃爲遷就縮減部首後的歸部而作。今不宜取之,否則可能有悖字理。

相比之下,「亥」、「曼」之改打亂了形構字理,決不可取。「俞」作「入下一」者,未至於如此,算是比「亥」、「曼」之改好一些。但I.明體既力求防止混源擾亂字理,也希望同樣的部件在不違反習慣下可以統一一些,以免分支出太多無助解釋構理的變體。故「俞」仍與其他小篆從「亼」的部件一樣。

王曉銘, 2017/10/09 20:27 +0800

謝內木先生提供i.明體。

請問i.明體有沒有提供韓國/朝鮮諺文字的計劃?若沒有,請問內木先生認爲哪個韓文字體根i.明體配合的最好?

內木一郎, 2017/10/17 18:27 +0800

您好!在下對諺文字不熟悉,無法回答,甚是抱歉!

Billy, 2017/10/09 21:03 +0800

穴字部的字例如「空」「窮」與及有相關部件的字例如「深」「罕」等,全部入面的撇筆都飛甩出來而捺筆粘上,請問是故意還是慣性跟從日文原字體?

內木一郎, 2017/10/17 19:06 +0800

您好!IPA明體原寫法如此。因既不是混源,也不是無端分化。基於筆畫間或部件間的相觸處理原則,即是一般情況下,只要不構成混源,筆畫間或部件間的分離或接觸,只視爲設計風格差異,不視爲對立。因此我們沒有修改之。

yuan, 2017/10/18 17:07 +0800

您好,一點明體是否能推出更大的字重,譬如您網站的小標題那樣。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26 +0800

您好!由於原來的IPA明體只有一種字重,以我們目前的人力物力,要做多種字重並不容易。抱歉!

流素鳴桐, 2017/10/19 02:31 +0800

“青”与“靑”二字在下方“丹”字部分写法不统一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27 +0800

應該「青」與「靑」二字皆從「丹」。

火星人總統, 2017/10/23 11:54 +0800

此字體甚妙,然於Firefox打出破折號時(—),不知何解,破折號會不佔位,例如打「—十」,「—」、「十」會重疊。如果不停打「—」,則「—」永遠並疊。 奇怪的是,用Microsoft word打,破折號又完全正常。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28 +0800

謝謝錯愛!已査過了,是原本的IPA明體「Em Dash」字元問題。我們將於下一版更正。

火星人總統, 2017/10/23 11:58 +0800

當我選擇「忽略您上面的選擇,優先使用頁面指定的字型」,破折號亦正常

火星人總統, 2017/10/23 12:01 +0800

發現維基用香港體會破折號會重疊,臺灣體則正常。

霍逸林, 2017/11/04 17:14 +0800

作者先生下午好。 我發現“主”字,還有其它架構帶“主”字的部分,“主”字王上邊是一點,而不是段豎或者一橫,想知道為何?謝謝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33 +0800

甲骨文本無「主」字,它由「示」字漸漸分化出來。今天看到的「主」字古文字形體,主要見於小篆和簡帛文字。而其篆形字理已重構,即是說構形理據已跟甲骨文不同,因此,「一點明體」從篆形字理取一點者。「一點明體異體」也兼收橫筆開首之形。

霍逸林, 2017/11/04 17:19 +0800

另外,我看先生在文章開頭提到「IPA黑體(IPAゴシック)」,能否將此字體字形亦舊化(可以不增加擴展B區)字元?謝謝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35 +0800

若不增字元,IPA黑體在中文裏將有許多缺字。但IPA黑體本身收字比IPA明體少,造字工夫太多。日後我們可能修改思源黑體,以回應需求。

張愛玲, 2018/01/10 14:50 +0800

"夜"字的顯示是有問題嗎?好像怪怪的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36 +0800

「夜」字從「夕」,從「亦」省聲。「一點明體」選用最能突顯這字理的形體。同時,「一點明體異體」兼收另一常見形體。

Josh, 2018/04/04 02:44 +0800

雖然字形盡量求一致 但是「才」字撇出頭在美觀上似乎不適用於小部件如「閉」

joker, 2018/05/25 12:34 +0800

字體樣張使用的「あおい」這種拼法,在下感覺大有問題。從旁邊的漢字來看,假名拼法應該是向基於東京音的「現代假名遣ひ」靠攏。然而,使用假名的日本語言以及方言有很多,其他地區并不以東京拼法爲尚。另外,即使是以東京音爲標準的口語文,過去戰前的書刊出版,乃至今天的《大漢和詞典》等學術論著,主要使用的也不是「現代假名遣ひ」的拼法。人們主要使用的,是過去傳統語學書裏的正確拼法,日本朋友會叫「歷史的假名遣ひ」,也有人簡稱「舊假名」——不是指源自不同漢字草書而遭淘汰的「變體假名」(hentaigana),而是指參照國語學家契沖所著《和字正濫鈔》所列舉詞頭之拼法。這種拼法,一來有充分詞源上的考量,二來在辨別同音異源詞上也較方便。至於「現代假名遣ひ」拼法,則以東京音韻,來强行扭曲上代傳下來的和語詞匯,既缺乏詞源考量,也不夠辨義,已有不少人詬病。在下由衷感謝 blog主對漢字正道發揚的貢獻(雖然我不用舊字形),但極望 blog主能把樣張使用的假名用例,改回眞正正統的「あをい」拼法,而不是「現代假名遣ひ」以東京音韻扭曲詞源的「あおい」拼法。不勝銘感!

我不反對有操東京音者想使用「現代假名遣ひ」,但也應還其他假名使用者,接觸眞正符合假名傳統拼法的空間,並列「あおい」和「あをい」兩體。而不是誤導其他假名使用者依從「現代假名遣ひ」那種以東京音韻扭曲詞源的拼法。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38 +0800

謝謝。圖中的「あおい」其實是製圖時隨手打的。若原圖檔還在,日後更新時修改吧。

endofunctor, 2018/06/02 00:15 +0800

发现字体对简体字的处理似乎不是很统一?

- 「这」、「问」,这种处理是最理想的,在保留简体字字形的同时又遵循传统字形

- 「遗」、「统」,这种处理也无碍,字体的整体架构没有太大变化

- 「传」、「简」,这种就完全映射到了繁体字中

这部分我用word打了出来,截图见https://i.loli.net/2018/06/02/5b116ee67341c.png

另外还发现一点:该页面似乎是使用了justfont的在线字体,在chrome与Firefox上都选择了IPAmjMincho,而非I.Ming,可否考虑改正这一点呢

endofunctor, 2018/06/02 00:17 +0800

备注:

由于我所说的那个原因,我的回复中有些简体字不会以I.Ming显示,建议大家直接看那条link的截图

Zonz, 2018/06/10 11:18 +0800

感謝反饋,下一個版本會全面優化簡化字顯示的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39 +0800

抱歉,目前因人手、時間不足,對簡化字未有許多改善。可能要再到下一個重大更新版本才能有較多修訂。

CHLBC, 2018/07/29 00:28 +0800

你好,請問最新的5.10版本有「I.明體標點置中」(I.MingCP)的版本嗎?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40 +0800

你好!我們將發佈6.00版本,會先發佈預設標點版,隨後補上標點置中版。

BBJAI, 2018/08/15 10:53 +0800

請問會否增加微粗/粗體? 事關我在電話上套用字體,覺得字體太幼細

另外我想問一下 如果想將某字體TTF的行距拉闊 要如何處理?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42 +0800

我們會依從IPA明體原來的粗細、行距設定。不過字型是開源的,歡迎大家用字型編輯軟件改動。不同軟件有不同操作方法,可以參閱該軟件本身的說明。

Yuo Oang, 2018/10/01 14:13 +0800

一些简化字是必须显示繁体字吗?

比如:“标”“们”“测”“厕”“侧”都是显示繁体字。

內木一郎, 2018/12/21 22:43 +0800

因爲我們目前沒有人手做簡化字。希望日後有條件,可以補上吧。

klneast, 2020/02/23 02:03 +0800

7D76「絶」和8AAC「説」是否特意保留原字?

另外,不明白爲甚麼2F2B「⼫」,會採用21C23「𡰣」的字形?

李成文, 2020/04/09 15:52 +0800

感謝提供非常精美的字體,請問閣下是否可授權我司網站圖片商用?

靜候回復!謝謝

阿坤, 2020/08/26 18:45 +0800

很不错,十分喜欢您字体得神韵,谢谢您提供的字体!

冰雪, 2020/10/17 02:38 +0800

向版主反映,字體文檔無法下載,使用的是IE與Edge。

輸入您的意見. 允許使用維基語法:
 
  • 造字/開源字型_i.明體.txt
  • 上一次變更: 2019/12/27 01:49 +0800
  • ichirouuchiki